《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發布者:課程思政管理員發布時間:2022-06-10浏覽次數:5993

張蕊


課程代碼

A0301020

課程性質

學科必修

授課對象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第二學位)、工業工程、保密管理、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國際教育)、管理科學工程類(大數據與智能決策)、會計學、财務管理、審計學、會計學(ACCA)、會計學(第二學士學位)、經管類實驗班

對應章節

1.第一章第二節 管理理論的曆史演變

2.第三章 決策與決策過程

3.第九章第二節 領導與領導者

育人目标

管理學課程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中培養學生掌握管理基礎知識和獲取管理知識能力的一門學科基礎課,是學習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必備基礎。通過傳授企業管理中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理論知識,結合國家建設和民族複興的時代背景,使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蘊含的科學管理思想,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心。實現以下課程目标

課程目标(1):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指導,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管理學的學習,系統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深入理解管理學的基本理論。

課程目标(2):培養學生獲取管理知識、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能夠針對企業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特别是在數字化時代,培養學生能用管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深入、系統思考大數據時代對管理實踐的挑戰。

課程目标(3):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創新學習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論思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系統思考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決企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目标(4):培養學生的戰略性思維,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曆史性眼光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問題,解決矛盾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性思維和發現管理活動新規律,并主動适應環境的勇氣和能力。

課程目标(5):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管理思想以及對企業管理的價值;樹立愛國主義使命感與責任心;具備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具備勝任管理工作的良好的業務素質及身心素質;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競争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設計和實施

  1. 課程思政案例名稱

從中國式管理學習管理理論的發展

1. 教學導入

觀看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視頻,了解泰勒制在大機器生産過程中對提高勞動生産率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對“泰勒制”進行辯證思考。

提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整理國學經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并思考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智慧,從而達到理解、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1. 教學内容

古典管理理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系統形成,主要标志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法約爾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這個時期的管理理論的主要研究問題涉及科學管理、一般管理以及科層組織。

現代管理流派。主要從三個方面予以歸納:(1)管理思維的系統與權變研究。巴納德認為組織是一個協作系統。根據權變學派的觀點,管理技術與方法同環境因素之間存在一種函數關系,企業管理要随環境的變化而變化。(2)管理本質的決策與協調研究。西蒙的決策理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明茨伯格讨論了組織的協調機制、組織的基本構成部分以及組織結構的基本形态。(3)管理分析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在孔茨所稱的管理科學學派看來,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的系統。

當代管理理論。分别從制度視角和技術視角進行研究:制度視角的研究,新制度學派從制度環境的影響這個角度剖析了組織的趨同現象;技術視角的研究應用企業再造理論,在此背景下産生了業務流程再造。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内容有:①改進工作方法,并根據工作的要求挑選和培訓工人:改進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時;作業環境與作業條件的标準化;根據工作要求,挑選和培訓工人。②改進分配方法,實行差别計件工資制。改進生産組織,加強企業管理:在企業中設置計劃部門,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實行職能工長制;進行例外管理。

  1. 育人元素

通過課前活動和課上學習,學生理解了管理學的曆史演變,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管理學的新動向。

通過課前小組查詢資料和分享,鍛煉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課上評價泰勒制,鍛煉了學生思辨能力。

在課前進行組内分享讓學生理解、重視中國優秀傳統管理文化,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保障了學習效果和育人質量。

4. 教學方法

本案例使用“摩登時代”電影視頻為引導,以國學經典理論為對象,增強學生的曆史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崇尚真理、有問題意識、辯證分析問題的價值觀。

融入教學過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内容(重點、難點)和教學媒體/方法,運用二維矩陣,從課程實施的時間維度和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維度展開具體闡述。

1. 課前

預習作業:開課前一周,通過微信群和學習通發布通知,請學生根據課本第一章第二節《管理理論的曆史演變》内容自學,同時觀看學習通的視頻資料,了解管理理論的發展曆史及中國式管理的理論内容。

2. 課中

1)問題導入

開篇問題:“摩登時代”這部電影體現了“泰勒制”的哪些特點?你如何評價“泰勒制”?根據你們小組查找的信息,分析體現了哪些管理理念?

2)信息化載體——小視頻大效果

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短視頻作為輔助手段。短視頻具有耗時短、生動形象、信息量豐富的特征,同時也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會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卻能起到助推授課效果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領導特質的影響因素和作用。

3)課堂讨論及案例分析

結合資料,發起學生課堂分組讨論,完成對預習問題和開篇問題的回答。梳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活動結合點,并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現代意義是如何體現的,小組讨論的框架作為作業的基礎框架。

3. 課後

在學習通發起讨論議題和布置作業,考察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和對課程思政要點的理解。計入平時成績,回複一次讨論議題計分1分,完成一次作業為總成績的5%,問題回答是否從曆史、系統觀點出發,是否有對項目管理整體認識和總結是評價重點。作業為老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

2.課程思政案例名稱

從“新冠疫情”看不确定環境下的決策

  1. 教學導入

觀看布裡丹毛驢效應、霍布森選擇效應的視頻,了解決策的兩難困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陷入到兩種困境之中。西蒙的決策理論在管理學中處于重要位置,他提出的“管理即決策”這一重要論斷影響了一批企業家和學者。本節課程從“布裡丹毛驢效應”講到“霍布森選擇困境”,使同學們思考決策的影響要素及科學決策的流程,幫助學生科學決策。

  1. 教學内容

從概念、要素、功能及任務等方面引入決策。決策是指為實現一定的目标,在多個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決策要素可分為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兩大類。從組織層面看,決策能夠為組織确立明确的方向。從個體層面看,決策可以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從外部環境視角看,決策的任務是讓組織靈活适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從組織内部視角看,決策的任務還包括調整和優化組織管理體系。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讓組織保持創業精神也是決策的題中應有之義。

介紹決策的類型與特征。根據環境因素的可控程度,決策問題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确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确定型決策。從決策所涉及問題來看,決策可以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兩種類型。根據主體的不同,決策可以分為個體決策和群體決策。決策的特征主要有:目标性,可行性,動态性,整體性,創造性。

闡述決策過程與影響因素。一般的決策過程包括以下六個步驟:(1)識别問題(2)診斷原因(3)确定目标(4)制定備選方案(5)評價、選擇方案(6)實施和監督。決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環境,組織的曆史,決策者的特點,組織文化。

  1. 育人元素

通過回顧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的動态發展過程,引出在深度不确定的條件下,如何科學進行決策。

引導學生繪制新冠疫情決策的過程圖,梳理在重要事件及節點,我國新冠疫情的決策方法和過程。從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誠信意識等層面,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科學決策,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新冠疫情期間決策的重要節點及實踐

2國家衛健委三次派專家收集信息

  1. 教學方法

本案例使用兩個決策視頻為引導,以疫情期間我國科學決策的過程為例,增強學生的曆史責任感,和為最美青春奮鬥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崇尚真理、有問題意識、辯證分析問題的價值觀。

融入教學過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内容(重點、難點)和教學媒體/方法,運用二維矩陣,從課程實施的時間維度和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維度展開具體闡述。

1. 課前

預習作業:開課前一周,通過微信群和學習通發布通知,請學生根據課本第三章《決策與決策過程》内容自學,同時觀看學習通的視頻資料,了解決策及決策過程的理論内容。

2. 課中

1)問題導入

開篇問題:你在決策過程中有過猶豫不決嗎?這些猶豫有什麼影響?根據自學内容,科學決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過程?

2)信息化載體——小視頻大效果

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短視頻作為輔助手段。短視頻具有耗時短、生動形象、信息量豐富的特征,同時也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會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卻能起到助推授課效果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領導特質的影響因素和作用。

3)課堂讨論及案例分析

結合資料,發起學生課堂分組讨論,完成對預習問題和開篇問題的回答。根據理論知識中的關鍵要點,各小組梳理影響決策的要素,并分析創新精神和勇于承擔責任的擔當精神是如何體現的,小組讨論的框架作為作業的基礎框架。

3. 課後

在學習通發起讨論議題和布置作業,考察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和對課程思政要點的理解。計入平時成績,回複一次讨論議題計分1分,完成一次作業為總成績的5%,問題回答是否從曆史、系統觀點出發,是否有對項目管理整體認識和總結是評價重點。作業為老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

3. 課程思政案例名稱

從周恩來的領導防風範看領導者特質

  1. 教學導入

青年時代,周恩來寫下寄語,“願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他說,“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若不強大起來,不建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就要受帝國主義的欺侮。”20183月,中共中央舉行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周恩來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是: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周恩來同志生前緻力于解決的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現象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周恩來同志生前操碎了心的廣大人民群衆缺吃少穿的現象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

通過“換枕巾”和“十條家規”等故事引入,引導學生思考我黨優秀領導者的領導風範。

  1. 教學内容

闡述了領導與領導者。領導者特質理論認為成功的領導基于領導者個人特質,蒂姆西·賈吉等學者以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為框架對個體特性和領導的關系進行了測量。領導者行為理論認為有效的領導與領導者的行動密切相關,典型的領導者行為理論有勒溫提出的獨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領導方式、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出的由定規維度和關懷維度形成的二維矩陣包含的領導行為組合、管理方格理論。領導者團隊理論将研究對象從個人轉向了集體,研究現代高層管理團隊。有效的領導不僅取決于領導者,還受到實施情境的影響,其中被領導者是情境中重要的因素。詳細介紹與被領導者有關的三個理論:情境領導模型、領導—成員交換理論和領導者角色理論。領導的情境對領導的有效性産生重要影響,介紹研究領導有效性的兩種權變理論,即費德勒的權變領導理論和豪斯的路徑—目标領導理論,并探讨中國情境下的領導。

  1. 育人元素

1)實事求是的特質。習近平同志說“周恩來同志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經常深入群衆、深入一線調查研究,他說:‘調查研究要實事求是,不能亂搞。’‘要了解真實情況,就要與老百姓平等相待’”;“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等等,這裡都可以看到當下習近平倡導的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走群衆路線的要求。

2)優秀管理者特質的描述。習近平同志以6個“傑出楷模”全面概括周恩來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範。①周恩來同志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傑出楷模;②周恩來同志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傑出楷模;③周恩來同志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④周恩來同志是自我革命、永遠奮鬥的傑出楷模;⑤周恩來同志是勇于擔當、鞠躬盡瘁的傑出楷模;⑥周恩來同志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

增強學生的曆史責任感。“周恩來同志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光輝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勳、展現的崇高風範,深深銘刻在中國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銘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産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後世景仰”。解讀優秀領導者特質在建設祖國、科學研究、創造中國奇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認同感、曆史責任感和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學習的使命感。

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切實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包括創新、進取、敢于承擔風險、執著和堅持等精神。

  1. 教學方法

本案例使用習近平中共中央舉行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引導,周恩來同志的領導特質為例,增強學生的曆史責任感,和為最美青春奮鬥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立大志,肩大任。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崇尚真理、有問題意識、辯證分析問題的價值觀。

融入教學過程中的四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内容(重點、難點)和教學媒體/方法,運用二維矩陣,從課程實施的時間維度和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維度展開具體闡述。

1. 課前

預習作業:開課前一周,通過微信群和學習通發布通知,請學生根據課本第九章第二節《領導者特質》内容自學,同時觀看學習通的視頻資料,了解領導者特質的理論内容。回顧《管理學》課程學過的管理者的層次和技能,思考領導者特質包含的要素以及個人特質對管理工作的影響。

2. 課中

1)問題導入

開篇問題:領導者的特質對領導工作有影響嗎?

2)信息化載體——小視頻大效果

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短視頻作為輔助手段。短視頻具有耗時短、生動形象、信息量豐富的特征,同時也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會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卻能起到助推授課效果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領導特質的影響因素和作用。

3)課堂讨論及案例分析

結合資料,發起學生課堂分組讨論,完成對預習問題和開篇問題的回答。根據理論知識中的關鍵要點,各小組梳理領導者特質包含哪些要素,并分析創新精神和勇于承擔責任的擔當精神是如何體現的,小組讨論的框架作為作業的基礎框架。

3. 課後

在學習通發起讨論議題和布置作業,考察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和對課程思政要點的理解。計入平時成績,回複一次讨論議題計分1分,完成一次作業為總成績的5%,問題回答是否從曆史、系統觀點出發,是否有對項目管理整體認識和總結是評價重點。作業為老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

特色及創新

思政内容的“三個突出”:突出管理思想知識的比較與吸納,注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管理思想,對照西方現代管理思想,以此深化對中國傳統價值的批判性汲取;加強對西方管理思想的教學反思,從中獲得智慧,并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 突出管理道德問題的教學設計,注重對當代管理過程中産生重大價值問題的課 堂展現,以鮮活而殘酷的管理道德缺失問題,促發師生共同的探讨與辨析,并引導 學生樹立積極的、健康的管理道德價值觀。突出管理所處宏觀環境的教學安排,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宏觀環境與管理理論之間的内在邏輯關系,以此引入管理學發展的新時代、新觀點、新思想與新方法,提升學生對時代發展的關注,增進學生了解管理學的動态發展。

(一)以章為模塊以節為單元挖掘拓展思政元素

管理學是管理大類的學科基礎課程,秉承 OBE 教育理念,以管理職能為主線,以管理 的基本職能、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為核心内容,由管理與組織導論、管理思想沿革、決策、計 劃、戰略管理、組織結構與設計、組織變革與文化、領導相關的理論、管理溝通、激勵理論、 控制和管理創新等 部分組成,結合現代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系統教學。學好本門課程, 需要師生共同砺學善思、尚德進取,努力培養服務意識和創新思維。課程團隊圍繞課程的授課内容和培養目标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形成資料包,确定了以章為模塊、以節為單元 融入思政元素的實施方案,再結合具體知識點進行拓展。結合的課程知識點是分别是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角色, 同時在介紹管理的職能、管理者的道德責任等方面時簡要拓展。

(二)以教學效果為導向設計内容與教學形式

在設計與實施課程教學環節時,以教學效果為導向融入思政元素,積極探索運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TBLPBL 等方法,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讨論,激發學習熱情和愛國熱情。

(三)以内容需要為前提确定思政元素融入時機

為了實現課程内容與思政内容的自然銜接、巧妙融合,課程團隊注重專業細節,将許多社會熱點、國際國内形勢、現實問題等資料收集-揉碎-梳理-整合,反複研讨,以内容需要為前提确定融入時機。

教學成效

通過預習、一個案例的課堂分析、一次課堂讨論,知識點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延伸,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具有曆史觀、系統觀,崇尚真理、有問題意識、辯證分析問題、做出決定和選擇。這三個目标是内隐的,很難直接測度達成度。但是,可以從學生小組作業的内容、課堂參與度、知識點掌握情況等方面反映出教學實施效果與成效。

1)小組作業的内容。學生交過來的小組作業的内容,可以從态度、團隊協作、知識點掌握情況等三方面展開考查。

2)學生參與度。上課過程中圍繞課堂讨論題,學生能自主查找資料、積極讨論、踴躍發言。并且能夠形成組與組之間就闡述的觀點展開辯論。

3)重難點問題解決情況。每周上課時都會安排10分鐘的時間複習上周上課的内容,并按照不同的形式抽選學生來回答,學生基本上能夠回憶起課程授課的重難點知識,并能清晰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一)理論水平有限需提升

課程思政所能運用的資料很多,涵蓋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國家政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情、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都可以發掘融入,團隊成員多數覺得這些知識在個人頭腦中呈碎片化樣态,與專業知識平行存儲,想要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還需要提升理論水平。通過學習強國平台、工作生活實踐常學習、多積累、勤思考,将碎片化的資料連成整體,建構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論體系,争取備課時做好準備,授課時得心應手。

(二)教學技能欠缺需增強

教學技能是教師運用所掌握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訓練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教學行為系統,對外體現為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卓有成效地達成教學目标和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對内體現為具有勝任教學任務的知識、技巧、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的功能體系。教學技能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衡量教師專業成熟度的重要标尺,包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輔導答疑、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等五個方面。無論哪個方面的技能都不是一勞永逸,都需要結合學情、專業知識更新和時代變化而不斷增強。

為了實現課程思政的自然融入更需要增強教師技能。在了解學情、制訂授課計劃、撰寫教案、使用教學媒體等方面增強教學設計技能;在教學組織、新導入課、講授、設疑提問、語言藝術和課程總結等方面增強課堂教學技能;在布置批改作業和課後答疑等方面增強輔導答疑技能;在命題考試、試卷評閱及試卷分析等方面增強評價技能;在掌握教學研究基本方法、檢索信息、研究項目、了解學科發展動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等方面增強研究技能。

(三)知識儲備不足需學習

當今時代,知識瞬息疊代,每個教育者首先得做先行者,良好的知識儲備是卓有成效開展教學的必要前提。MO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在線課堂、微課等教學形式促使教師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團隊從自我超越開始,改變以往隻教專業知識的心智模式,建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共同願景,通過團隊學習激發并分享群體智慧,系統思考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為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而不斷學習。


Baidu
sogou